说起“社会摇”,可能你会想到一群精神小伙/小妹随着土嗨电音摇摆——
曾经靠社会摇走红的“牌牌琦”
但其实社会摇不止是“土味”,经过多年的发展,已经分化成风格各异的多种流派,甚至摇出了“艺术感”。
最近这条热门视频中,穿着黑色西装的男生在玉米地中穿行,背景音乐是电影《星际穿越》的经典配乐《CornfieldChase》。10秒后音乐开始进入高潮部分,当你以为他要继续还原影片时,他却突然摇了起来,神情坚毅,动作“优雅又接地气”。
有些晃动的手持镜头绕着他逐渐拉远,直到落日出现在他身后,画面暗了下来,最后只能依稀看见还在舞动的模糊身影。
是的,“他在摇一种很新的东西”。网友评价说这是一种融入了灵魂的“星际穿越摇”,抽象的社会摇和贴合音乐的运镜设计意外表达了电影意境,给人以震撼和思考。
这条视频首发于抖音,目前获赞超38万,发布到B站后登上全站热榜第10名,目前播放超万。除此之外,“瑶生”还拍过“麦田里的摇望者”“怪奇物摇”“onelastshake”等摇艺(摇的艺术简称)。
据新榜编辑部观察,社会摇起源于Disco蹦迪文化,年起在短视频平台走红,如今仍以各种演变形式成为热门作品,但社会摇已经脱离了“社会”,内容创作者将“摇”与其他审美趣味相结合,尽情地玩梗娱乐。
我们对社会摇这一亚文化内容进行了考古,试图回答为什么摇会迎来“文艺复兴”,甚至从土味发展为艺术。
当社会摇不再社会
一般认为,社会摇的前身是disco—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涌入中国,并在迪厅风靡十余年的舞蹈形式。舞者可以放飞自我,即兴地摇晃身体。
图源电影《江湖儿女》
不同的是,社会摇的动作更简单,没有固定招式,基本是跟着重音节奏重复地甩头、摇胯,变换一些手势,脚步不动或动作很少。场所也不局限于歌舞厅,无论是广场、街头,还是卧室、学校,日常生活所覆盖的空间都可以是社会摇的舞台。
年6月,短视频平台美拍发起了一场“全民社会摇”活动,据报道,两周内就吸引了万人参与,席卷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并在年10月30日成功申请了“最大规模的线上自创舞蹈视频集”的吉尼斯世界纪录。
《中国青年报》报道称“骑马舞”之后全民狂欢“社会摇”,男女老少相继上传自己随意摇摆的短视频。当时“全民社会摇”话题微博阅读量超2亿,目前达4亿。
社会摇从此一夜爆红,百度指数显示,“社会摇”一词在年6月达到近10年最高峰值,之后5年都维持着较高的热度。
在快手,社会摇更是掀起了一股高潮,其中,有位不得不提的领头人“牌牌琦”。
社会摇不是牌牌琦创造的,但他带火了一种新的社会摇形式,即精瘦的年轻人,统一顶着锅盖头,穿着紧身T恤和小脚裤,脚踩豆豆鞋,排成一字或V字队形,整体划一地摇起来。
人多势众的社会摇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,视频开场还会放几句社会人狠话,比如“先穿袜子再穿鞋,先当孙子再当爷”,“社会摇中万人迷,唯有男神牌牌琦”。
牌牌琦的代表作品有在雪地里打拳的“功夫摇”,脑袋都快晃掉的“激光雨”,手插口袋踢腿的“八步摇”等。当时他的女友“小伊伊”有专业基础,会帮团队编舞,让他们的社会摇更具魔力,因而牌牌琦的社会摇被反复模仿和翻拍,吸引了庞大的粉丝群体“牌家军”。
直播间里,牌牌琦和小伊伊带着一大帮年轻人跳起社会摇,表演喊麦,中间还穿插各种小游戏,在轰鸣的音乐和主播的怒吼声中,狂热的粉丝们则会刷礼物、冲人气。截至年4月,牌牌琦的快手粉丝数接近万。
然而盛极必衰,继喊麦被封之后,社会摇也受到了整顿。年4月3日,新华网发布评论“别让‘社会摇’等低俗视频晃散了你的‘诗和远方’”,很快牌牌琦账号就被平台封禁了,包含社会摇的部分视频也被视为“低俗内容”删除了。
但社会摇并没有从互联网上消失,只是不再强调“社会人”,摇逐渐泛化为短时间内流行的魔性舞蹈。
横向来看,什么都能摇起来,随便尬舞一段视频都可以加上“摇子”(跳社会摇的人)的话题标签。
用了分身特效的影流之主是一种摇;
“难道这就是你分手的借口”
广西科目三也是一种摇,后来延申出科目一到十,据说可以当成健身操来减肥。
类似的,还有根据创作者的地域来命名的摇,比如有双人同步的“西安慢摇”,大开大合的“青海摇”;
纵观一名摇子的成长史,可以看到在初级阶段,主要是学会动作卡点。像学生们就用“丝滑小连招”帮学校招生,常见的热门评论是“给XX(学校)一个好苗子,XX还你一个好摇子”。
“以前我笑他们精神,现在恨自己没有一套丝滑小连招”
穿着打扮上也不用那么精神了,可以做更时尚的“穿搭摇子”。
到了进阶阶段,摇子会进一步修炼自己的技术和情感。
注重技术的摇子,像是博主“王八卦”,眼神自信,动作浑然天成,丝滑得仿佛吃了德芙;博主“哲秀野王”的花手,速度之快,“要是这孩子,或许真能成为火影”。
更擅长表现情感的摇子,比如博主“王摇摆”的悲伤摇,光看表情就感觉很痛苦;博主“明星·成有才”的分手摇则加了点剧情,不禁让人觉得好怪,想再看一遍。
熟练掌握技巧和情感后,如果还能摇出自己的风格,整活整出新高度,那么或许可以称之为艺术派。
抖音博主“发闷闷”是个老摇子了,不仅动作有律动、会变速,还能演绎歌词。他的“水星记摇”,举手投足间的孤独感都要溢出屏幕了,视频获得超万次点赞。
一般博主跟着大众流行音乐摇比较多,小众一点的有二次元摇。B站UP主“花花攻子丶”结合cosplay和特效剪辑,让真人在角色场景里摇起来,产生二三次元融合的奇妙观感,jo迷表示每一集看了都嗨到不行。
要说优雅还得看古典摇。博主“土味阿全”从年钻研摇艺,在抖音发布了超个舞蹈视频,虽然名字含有土味,但他能轻松拿捏钢琴曲《野蜂飞舞》,行云流水的招式给人出其不意的效果。
前有阿全,后有瑶生。文章开头提到的瑶生被粉丝称为“新锐艺术家”,是“最拿得出手的摇子”。
你可以玩梗说“这种艺术对人类来说还是为时过早”,但不可否认的是,摇已经成了视频内容领域的流量密码,前赴后继的创作者试图摇出风采,摇出新意,摇出令人瞩目的作品。
土味、流量与艺术
有人爱上社会摇,甚至一天不摇就难受;也有人完全不理解社会摇,认为是无聊的群魔乱舞。在评价社会摇时,我们需要将其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来分析流行的原因。
不难发现,社会摇的热潮是自下而上的,从小镇摇到了大城市,遍地开花,这些爱好者主要是年轻工人和学生,即“小镇青年”,普遍教育层次和收入水平不高。所以这些社会摇视频呈现出浓重的乡土气息,他们的背景、形象和语言自带“土味”,而互联网放大了这一面,让社会摇从诞生之初就跟土味相联系。
那么他们为什么而摇?刊于《艺术评论》的一篇论文《以“喊麦”与“社会摇”为中心的考察》认为,社会摇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形态,表述了当下中国底层群体的现实焦虑与想象。现实中无法占据主流视线的群体,通过另类的摇摆来证明自己的存在,表达某种不满与无奈的反抗。
的确,追溯起源,disco文化充斥着潇洒不羁的态度,当人们沉浸在强烈的音乐和随性的舞蹈中,仿佛一切生活重压和烦恼都可以抛在脑后,只管享受最原始、最纯粹的快乐。
这一外来文化传入国内后经历了本土化的改造,社会摇作为一种舞蹈形式,学习门槛较低,人人都可以跟着摇起来,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社会摇变得世俗化、粗俗化。短视频中的表演者他们可能不太懂电子音乐的精神,也不懂奇装异服的意义,只是知道这样做能表现个性,并在网络空间内找到拥有共同趣味的同类,抱团取暖,获得群体认同。
更重要的是,社会摇迎合了大众审丑心理,夸张的形象和肢体动作能抓人眼球,吸引了巨大的流量。在热门话题下发布社会摇相关视频,有机会被更多人看到、收获成千上万次的点赞和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bszl/475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