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太阳系中有一颗离太阳最近的行星,它的名字叫水星。在年11月3日,美国发射了水手10号宇宙飞船,首次对水星进行飞近探测,此后人类便开始了对水星的各种科学研究。研究表明水星的星体表面和月球比较相似,它的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,星罗棋布。既有高山,也有平原,还有峻峭的悬崖峭壁。整个星体由大约70%的金属和30%的硅酸盐组成,内部结构很像地球,也分为地壳、地幔、内核三层,其中内核质量占到其总质量的2/3。由于内核的的主要成分是铁、镍和硅酸盐,以致水星的密度非常大,在太阳系中排第二,仅次于地球。水星距离太阳非常近,在太阳的烘烤下,向阳面的温度最高时可达℃,而背阳面的夜间温度却可降到零下℃,昼夜温差竟然高达近℃。引起这巨大温差的背后原因,主要是在水星上没有形成足够厚的大气层进行调节。其实在水星上的大气极为稀薄,无法像地球一样对温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。在它稀薄的大气中主要含有氦、氢、氧、碳、氩、氖、氙等元素。由于水星距离太阳很近,炽热的蒸烤,使得在这颗行星上不可能存在着液态水。但可喜的是,在年,美国航天局的探测器信使号,在传回的照片中,却发现水星北极地区一个陨石坑附近有冰的存在,这是人类首次真正发现水星有冰。此外,水星还拥有显著磁场,但强度却不到地球的1%。我们都知道,足够强的磁场能抵挡有害的太阳射线和其它宇宙射线,它被称为防辐射保护伞,但在水星上,它的微弱磁场确起不到这样的保护作用。水星围绕太阳在轨道上高速飞奔,平均运动速度达48公里/秒,是太阳系中运动速度最快的行星。它绕太阳公转一周只需88个地球日。而在水星上自转三周才是一昼夜的时间,它的一昼夜相当于个地球日,与地球上自转一周就是一昼夜不同。当水星完成一个昼夜时,它正好也围绕太阳公转了两周。所以人们常说水星上的一天等于两年。水星在太阳系中的运行轨道,呈椭圆形并且是偏心的,而且偏心率在8大行星中最大。简单的说,就是它的轨道是最扁的。科学家们经过模拟计算,在未来数十亿年间,水星的这一轨道还将变得越来越扁,这会增加它和太阳或者金星发生撞击的风险。同时由于运动轨迹的不确定性,它还有可能通过引力场,打乱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运行轨道,甚至导致水星、金星或火星的轨道发生变动,并最终和地球发生相撞。从而引发灾难性的后果。但这天的到来也许对我们人类来说太遥远了。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,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,我们早已找到了应对的措施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lczl/839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