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标题:新闻分析:人类第三次水星探测的难点、看点和亮点)
欧洲和日本航天机构联合研发的探测器“比皮科伦坡”10月20日启程,飞向离太阳最近的行星——水星,这是人类第三次无人水星探测任务。新华社图
欧洲和日本航天机构联合研发的探测器“比皮科伦坡”10月20日启程,飞向离太阳最近的行星——水星。按计划,它将于年抵达水星轨道展开观测。
这是人类第三次无人水星探测任务。它将面临哪些难点?整个探测任务又有哪些看点和亮点?
探测有何难点
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,这使水星的探测之路充满了艰险。
水星身后是比地球重33万倍的太阳,其巨大的引力作用将对探测器进入水星轨道形成干扰。此外,水星白天太阳直射处温度可高达摄氏度,夜晚温度则降至零下摄氏度,昼夜温差达摄氏度。强烈的太阳光和高温也大幅增加了水星探测器在轨观测难度。
欧洲航天局介绍说,该机构此前深空探测都是前往太阳系内相对寒冷的区域,“比皮科伦坡”任务是首次将探测器送往如此靠近太阳的地方。
人类此前仅有一次成功将探测器送入水星轨道的记录。第一次水星探测任务是年发射的美国“水手10”号探测器,它曾3次掠过水星,但一直未能进入水星轨道。年,美国又发射“信使”号水星探测器,它于年3月成功进入水星轨道,年完成使命后撞水星自毁。
据介绍,“比皮科伦坡”要想成功入轨,需要在长达7年的飞行时间里在地球、金星和水星附近进行9次引力控制变轨飞行,这将是行星探测史上变轨次数最多的一次。
为了抵御高温炙烤,“比皮科伦坡”还采用了多层隔热技术,最外层由陶瓷纤维组成,探测器上还配备了高效散热器,以保证科学仪器和电子设备能正常工作。
任务七大看点
水星被称为“第二地球”,是外部由岩石构成的直径约千米的类地行星,密度和地球几乎相同,其内核被认为是占水星半径四分之三的巨大铁核。
有一种假说认为,水星和地球诞生之初是几乎相同的行星,但是两者踏上了不同的演化之路,因此水星可能蕴含着很多地球诞生之初的信息。通过了解水星的地质信息,或许可以获知行星诞生之谜。
作为第一个进入水星轨道的人类探测器,“信使”号获得许多重要发现,比如它证实了科学家多年的猜测,即水星北极地区贮存着数十亿吨水冰。
“比皮科伦坡”探测任务从立项到发射历时21年。欧洲航天局局长扬·韦尔纳在一份声明中说,这是欧日航天机构的一个“重大里程碑”,并相信未来将获得“许多重大成就”。那么,水星还蕴藏着哪些未解之谜等待“比皮科伦坡”去发现?
据欧洲航天局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jzl/12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