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论文
您现在的位置: 水星 >> 水星报价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以青春才智传承文化之美

来源:水星 时间:2022/10/16
补骨脂针剂能不能治好多年的白癜风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yw/140711/4424434.html

本文转自:安徽日报

刚刚过去的第17个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,一群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“新匠人”走红网络。

山东济南“95后”女生秦月语,耗时半年临摹敦煌莫高窟窟《普贤变》,并将整个过程分享到网络,意外走红。浙江大学考古学博士“水星”,在网络平台带着粉丝“云逛”博物馆,汇集大批粉丝。北京服装学院“80后”副教授沈华菊策划一场古装影视剧服饰主题秀,展示缂丝、刺绣、绒花等非遗技艺,“破圈”合作引来观者如潮……

传统文化、非遗技艺,给人的印象总是古老而陈旧,与新潮前卫的年轻人难有交集。但现在,传统文化被赋予当代审美内涵,越来越多非遗技艺被年轻人“玩转”。“老手艺”邂逅“新匠人”,碰撞出迷人的火花:面塑、剪纸等“老物件”经过新设计,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“潮玩”;冷门的考古搭上文创和短视频“快车”,频频“出圈”……年轻人以青春才智传承传统文化之美,让老技艺迸发新活力。

心怀热爱,冷门也能出佳作。非遗、考古等被认为是冷门行业,出路少、没“钱途”,冷门变热门,既有时代大潮的影响与推动,更因为一群年轻人心怀热爱、默默坚持。秦月语耗时半年临摹敦煌壁画走红看似偶然,实则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,以及日复一日的潜心修炼。汤诗伟曾因奥数获奖被保送北大,后又改学考古,他在热爱的领域扎实积累、不断探索,终因“酷酷”的考古短视频受到追捧。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并非截然对立,冷门行业也并非没有社会价值,只要心热脑活,总能打破隔阂、架起桥梁,让古老非遗借由新载体散发强劲的生机和活力。

融合创新,一切皆有可能。传统文化频频“出圈”背后,是徐徐展开的文化数字化新图景。一场场“一键穿越”神游让人眼界大开,一件件沉寂文物“活”起来、火起来,通过数字化技术创造的“任意门”,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奇妙多彩的打开方式。这其中,富有创造性敏锐性、不断打破陈规、彰显个性的年轻人,成为这场文化融合的推动者和主力军。音乐创作达人王小潮将原创歌曲、传统手艺、趣味拍摄“混搭”在一起,创造一种新颖的非遗传播方式。在年轻人主导的网络视听、线上直播等新业态中,图书馆、博物馆等文化资源以新的面孔出现,让文化消费变得“动感十足”。传统与现代碰撞,线上与线下互通,让一切皆有可能。如此创造出来的优质数字文化产品,不断拓宽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,坚定文化认同、文化自信。

“破圈”传播,“人人都是传承人”。今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活动主题是“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”,这或许点明了文化传承的本意。融入现代生活、展现当代价值,传承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,既有“书卷气”也有“烟火气”,“人人都是传承人”就是自然而然。沈华菊通过古装影视剧服饰主题秀,以观众熟悉的影视剧为引子,更能广泛传播非遗。“破圈”传播,新偶像展现新力量。有年轻艺人跟“侗族七仙女”学习侗族大歌、跟麒麟剧社学习麒派京剧,也有艺人参与非遗主题影片拍摄,呼吁大众一起感受、发现、拥抱身边的非遗。年轻艺人对于非遗传承的积极态度,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a/198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