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被一些影评人批评为“流水账”“拖沓”“全靠音乐支撑”,但对我来说,在全球收割8.79亿美元的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仍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,因为它演绎的传奇和渲染的华丽,只有大银幕才能装下。
第一次听这首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还是高中时,也是通过它——而不是传唱度更高的《WeWillRockYou》《WeareTheChampions》,我第一次知道了皇后乐队。
歌的开篇,主唱FreddieMercury就用一种干净得几乎透明的声音,营造出身处歌剧院般的高阔、宽大又空洞的氛围。随后,重金属的猛然泻入,以及多次重复的人声叠唱,则像是他和他的乐队成员在通过地面的缝隙表白着自己。“摇滚界的史诗。”我曾如此向朋友安利它。
所以,当以这首歌命名的这部Mercury的传记电影传出上映消息后,立刻就被我列入必看名单之中。
首先,这部电影无疑是封写给皇后乐队粉丝的“情书”。其最大亮点,同时也是最大争议点,就是影片结尾几乎完全复刻了皇后乐队在年LiveAid上的现场演出。可以说,电影对当时的现场,包括对赞助商产品——百事可乐的摆放,都做到了像素级还原。
网易云音乐上,有人对LiveAid这样评价:每个看过这场演出现场录像的人,都会发觉自己晚生了几十年。
这场在英美两国相隔两小时举行的音乐盛会,邀请了大卫鲍伊、迈克尔·杰克逊、埃尔顿·约翰、保罗·麦肯特尼、麦当娜、鲍勃·迪伦、U2等多位摇滚巨星,现场观众9万人,其中包括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等皇室成员,多个国家进行了实况转播,总计吸引了近15亿电视观众,整个演出持续长达16个小时。
而英国场里最耀眼的就属皇后乐队,《纽约时报》当天的报道称之为“皇后最精彩的一次现场。”在每位巨星人均基本只有一两首歌配额的情况下,皇后乐队唱了四首歌,表演时间足足有半小时!
据说,这引得之后要上场的埃尔顿·约翰在后台一边跳脚,一边尖叫:“你们这些混蛋!风头全被你们抢光啦!”
而当天,皇后乐队的第一首歌就是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,这首长达6分钟的歌有六段,Mercury只唱了最有现场氛围的第二段,随后巧妙地接到第二首《RadioGaga》——值得一提的是,20年后,一位纽约女孩根据这首她最喜欢的歌给自己取了一个艺名:LadyGaga。
除了LiveAid这场演出,影片中当然还有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《WeWillRockYou》这些代表作的幕后诞生故事。
比如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中那句不明所以的“Galileo”由鼓手罗杰·泰勒负责和声,他一遍遍飙高音,录到连磁粉都快磨没了;再比如《WeWillRockYou》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吉他手布莱恩·梅,他在一次演唱会中,被台下千万观众共同伴唱震撼,由此想到了将跺脚和拍手这种互动方式也纳入到歌曲中。
事实上,梅和泰勒以及乐队当年的经理人都深度参与了这部影片的制作。
梅堪称史上最“学霸”的吉他手,他是物理学硕士、天文学博士,以及利物浦大学的名誉校长。出道至今,“梅爷”标志性的发型都不曾变过,头发花白之后常被粉丝戏称“牛顿玩吉他”。
“梅爷”本尊而乐队颜值担当泰勒,虽非主唱,但其天然金属嗓相当具有辨识度,尤其假声高音高到离谱,能够同时承担女高音、女低音、男高音、男低音四部分和声。
泰勒本尊最晚加入乐队的贝斯手约翰·迪肯则存在感较弱,在Mercury去世后不久便宣告退隐。
迪肯本尊虽然乐队其他三名成员也不乏精彩故事,并拥有无数粉丝,但最迷人的还是主唱Mercury。
一个流传甚广的轶事是,Mercury曾对很多人说过:“我是有一天要成为流行巨星的人”。后来有一天,一脸闷闷不乐的他突然站起来大声说:“我可能成不了流行巨星了,我将成为一个传奇!”
尽管是有着东非血统、在印度上到中学的移民后裔,并有一嘴龅牙,但Mercury的确天生就是“传奇”。
Mercury是水星的意思,也是古罗马神话中神的使者的名字,成名之际,他就把自己的姓氏改成此,这似乎说明了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知道自己将会成为什么。
影片开始,加入当时还叫Smile的乐队之前,Mercury只是一名机场搬运工,但事实上,他7岁开始学钢琴,12岁就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校园乐队,17岁随家人搬到了伦敦后,也辗转浪迹在不同的小乐队间。
除了音乐天赋,Mercury对艺术和时尚也有自己的见解。他在伦敦艺术学院学习过艺术设计,皇后乐队的logo也是他设计的。
从好莱坞黄金期明星玛琳·黛德丽——影片里出现了两次这位开创了中性风潮的著名影星的海报、丽莎·明奈利,到年代初的华丽摇滚风潮,再到同志和酷儿文化,Mercury汲取各方灵感,为自己打造了独特的视觉化风格:他在舞台上常常以浓重的笔墨勾画眼影和眼线,搭配亮片紧身衣,或纯白色连体服,这种“不好好穿衣服”的时尚态度或许也启迪了后来的LadyGaga。
而他的现场表演也是高度戏剧化,他时常会手拿一杆话筒,时而挥动,时而旋转跳跃,或边唱边扭动腰肢和屁股,或伏地和吉他手互动,或高举拳头、激情昂扬,带领观众合唱。
对于这种一呼百应的舞台感染力,有人评论他是“以酒神戴奥尼索斯式的表现证明最接近神的人”,也有人说他像是自恋到溺水而死的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。
影片也充分表现了这点。在Mercury偏执的自恋面前,一切他者的规则并不存在。对待音乐如是,对待感情亦然:当他发现自己喜欢同性而和女友玛丽分手后,他仍要求对方永远戴着求婚戒指,并依然会毫无顾忌地随时向对方索取陪伴。
这也是我认为这部影片值得所有人看的一个理由。尽管作为传记片,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仍没有跳脱出起承转合的死板套路,并如高晓松所说,“维基百科”式地记录了Mercury广为人知的所有事,却隐去了那些更精彩或许也是更不堪的八卦,但影片对Mercury的塑造还是准确且成功的——乖张、叛逆、肆意,虽然有些渣,但热爱着自己的不同——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,却无法成为的样子。
电影结尾,知道自己患上艾滋病的Mercury贡献了一场伟大演出,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完美谢幕,而现实中,他在LiveAid举行的两年后才被查出病情,并直到年11月23日才公开,24日晚,他就永远离开了人世。
Mercury希望自己死后获得一方宁静,不希望有多人打扰。到目前为止,全世界只有他的“生命中的挚爱”、前女友玛丽知道他骨灰的真正所在地。年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,Mercury以影像形式重新出现在舞台上。
回到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这首歌,关于它的歌词,至今众说纷纭。Mercury本人拒绝对此作出解释,整个乐队也坚守着秘密。不过“梅爷”曾暗示过这首歌隐藏着的Mercury的个人精神创伤: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,表面上轻浮搞笑,但内心隐藏了不安全感,隐藏了他的人生要和他的童年清算的问题。
而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这部电影,虽然有刻意回避的现实,有过度渲染的失真,不铺设郁结,不强调摩擦,也没有激荡的起伏转折,但却真的让我们离“传奇”更近了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a/33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