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浩瀚的宇宙中有无数的行星,但人类所知的行星并不多。火星应该是除了地球外,最受欢迎的一颗,因为火星与地球有着非常相似的特征,因此人们称火星为地球的孪生兄弟。正是因为类似的特征,长期以来,人类视火星为太空移民的最佳选择,然而科学家在后来的探索过程中,发现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,这也一度困扰着科学家,火星移民真的合适吗?
火星距离太阳相对较近,距离地球也不是很遥远,火星与地球相比直径仅为53%,质量约为地球的11%。火星与地球的自转时间类似,需要24小时39分钟35.24秒,但火星的公转时间大约是地球的两倍。人类自古就对火星开始了探索,有关于甲骨文火星的记录在殷墟出土,火星在古时候被称为荧惑星,代表灾难或战争。
虽然古人认为火星是不吉利的象征,但在现代,它是天文学的一个重要探索目标。对火星的现代研究表明,在太阳系中,最适合移民的行星就是火星。首先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很近第二,火星更接近地球的环境,虽然火星现在是一片,红色的沙漠和荒凉,但与昼夜温差摄氏度的水星相比,火星在众多类地行星中,温柔得就像一名少女。
此外由于火星旋转轴的倾角与地球的倾角相似,因此火星与地球一天的时间非常接近,季节变化也与地球类似,最重要的是火星上有水,这给火星移民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可行性。意大利航天局在年7月25日宣布,通过分析欧洲空间局,火星快车号探测卫星的雷达数据,发现一个巨大而稳定的液态水体,位于火星南极冰盖下方1.5公里处。虽然这是一个咸水区,而且温度极低,但它加强了人类对火星水的探索,毕竟有水就代表着生命的存在。
俄罗斯西伯利亚研究员罗伯特表示,这里可以作为人类登陆火星的栖息地,人类总共向火星发射了47次探测器,但只有24次成功,火星探索之旅一路坎坷。苏联在年3月21日发射火星1号探测器,计划执行飞越火星的任务。但它在距离地球约1亿公里的地方,由于设备故障而失去了控制,在黄道面变成了一颗太阳卫星,然而这次飞行任务,为人类探索火星拉开了序幕,火星的神秘面纱也被逐渐揭开。
年7月,美国的水手4号在长时间飞行后,成为第一艘飞越火星的航天器,在距火星公里的地方,拍摄了21张照片,这是人类第一次看到火星表面。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,越来越多的探测器,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,人们对火星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,他们不仅通过照片看到了布满沙子的火星表面,还通过卫星了解了火星南、北半球地形之间的强烈对比。
北半球分布广泛,地形平缓;南半球有许多山脉和山谷,散布着大大小小的陨石坑。值得一提的是,火星有奥林帕斯山座,是一座太阳系中最高的山峰,比基准面高出公里,是珠穆朗玛峰两倍的高度。不仅如此,我们还了解到,希腊撞击盆地比基准面积米,这是火星上最低的地方,我们还知道由于天气和灰尘的散射,在火星上看到的太阳呈现出深蓝色,就像一颗蓝宝石落入沙中。
50多年来,人类对火星的探索,为这些不同的景观提供了宝贵的知识,这一知识承载着我们对火星的渴望,并以共存于天文一号等待它谱写辉煌。年10月8日,中国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引火一号,与罗斯采样检测器一起发射,这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行动,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联合探索火星。
但几个小时后,俄罗斯宣布,福布斯号土壤火星探测器携带萤火1号的轨道改变失败,因为主动推进装置未能点火,最后在年1月探测器在太平洋坠毁,这也代表了,中国的第一次火星探测器发射失败。
年1月,中国火星探测项目11日正式获批,由于萤火一号的故障,随后的火星探测器,将由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完成。年4月24日,国家航天局宣布,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,将被命名为“天问一号”,随后的行星任务将依次编号。
年7月17日,长征五号姚四运载火箭,进入文昌空间发射场。7月23日12:41,长征五号姚四运载火箭,它携带天问一号探测器,在文昌空间发射场点火发射,它还加入了行星探索团队,为人类的未来做出了贡献。
许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,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在太空探索中投入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为什么我们要实施太空移民,来改善地球的生存环境,和保护地球的资源?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个问题,虽然我们一直说我们的目标是星海,但有多少人知道星海的目标代表什么。
在年腾讯WE大会的一次演讲中,有人说在过去二百年中地球人口呈指数增长,世界人口将每40年翻一番,这样的增长率将在不久的将来,使地球变得非常拥挤,并消耗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,这将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世界末日。
我们不知道未来会遇到什么,是一颗新的宜居行星,外星生命,发射无数探测器进入太空的期望,在火星上发现液态水的惊喜?还是旅行者号冲出太阳系,进入太空的兴奋?人类已经存在了大约二百万年,人类文明大约始于一千万年前,我们的发展一直在稳步加快。
如果人类,想在未来一百万年继续生存下去,我们必须大胆前进,踏上前人无法企及的地方。好了,关于火星移民的话题就到这里,小伙伴们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a/394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