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吗,水星是人类目前探索次数最少的类地行星,原因很简单,因为探测它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。
水星是八大行星里面最小,并且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,而且它也没有自己的卫星,不像我们,还有月球相伴,水星是个“光杆司令”。
之前有科学家猜测,水星可能也有过卫星,但是被太阳给“夺走了”。
因为距离太阳比较近,水星的引力不足以“留住”卫星,因为任何天体想要拥有自己的卫星,就必然满足一个基础条件:洛希球。
所谓的洛希球,通俗的讲就是,一个小天体在面对一个大天体时,只受到这个大天体引力摄动影响的范围,而这个范围是一个球形。
如果条件允许的话,月球也可以有自己的卫星,这里的天体并不局限于行星,也可以是卫星或者是恒星等等,只要在洛希球范围内,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卫星。
很显然,水星距离太阳比较近,它的洛希球范围在太阳的引力面前,几乎起不到作用,即使有卫星存在,也会慢慢的被太阳引力撕裂。
历史上,我们只向水星发射过三次探测器,分别是水手10号探测器,信使号水星探测器和贝皮·科伦坡卫星。
这么听上去可能觉得,水星并没有多么神秘,我们也对它了如指掌,其实并非如此。水星远比我们想的要更加有趣。
首先,水星的颜色就给人带来很大的误区,在人们的印象里,水是蓝色的,而水星其实是灰黑色的,并不是人们理解的蓝色。
其次呢就是水星是由70%的金属和30%的硅酸盐材料组成的,它远比岩石要更具有金属感。
与其说它是一颗岩石星球,倒不如说它是一颗金属星球。
这就使得它的平均密度非常高(5.g/cm3),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二,仅次于地球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,水星和我们熟悉的某个天体是不是特别相似呢?
没错,就是月球。
水星表面的坑坑洼洼与月球表面的陨石坑非常相似,这是不是意味着水星也曾有过自己的一段“光辉岁月”呢?
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,水星表面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存在许多延伸数百公里长的狭窄山脊。
而其中最为明显的标志,就是那个被称为卡洛里斯盆地的陨石坑。
它的宽度大约为千米,是水星上天体撞击形成的最大盆地。
很显然,水星在形成早期,也曾经历过一段“毒打”,经过长年累月的漂泊,最后固定在了这个位置上。
水星表面的温度差异很大,白天和晚上的温差相差℃,而且由于水星大气层非常稀薄,没办法锁住热量,这就导致水星的两极和赤道温度差距更大。
当然,即使是这样,水星也拥有自己的外逸层,当太阳风撞击行星时,它会将某些原子从外逸层剥离出来,进入太空,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,称为行星尾巴。
实际上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“尾巴”,只不过长度不同而已。
除此之外,水星上面还存在水冰,就在水星北极的陨石坑里,而且水星上还有磁场,同样是两极,只不过和地球磁场比起来,要弱很多。
更有趣的是,水星的自转轨道。
在太阳系中,水星的轨道偏心率是最大的,妥妥的椭圆形轨道,距离太阳从4公里到公里不等。
而且由于水星和地球不在同一个绕日轨道上,两者存在一个7度的倾角,这就导致,我们想要观测水星,或者向水星发射探测器并不那么容易。
以水星凌日为例,大约每7年可能才会出现一次,因为两者的轨道只有两个交点,而且只有当太阳,地球和水星排成一条直线时,才会发生水星凌日的现象。
因此,这种天文现象非常罕见。
向水星发射探测器或者是对水星进行观测也是同样的道理,需要找到最佳的发射窗口期。
从人类历史上来看,我们第一个探索的行星是金星,其次是火星和木星,然后才是水星。
也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。
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,人类再也没有探索过水星。可见它的存在感真的很低。
当然这并不是说水星没有价值,相反,它的探索价值其实很高,只不过因为探索难度较大,成本太高,因此才一直被延后。
因为水星距离太阳最近,所以探测器想要探测水星,必须拥有很强的耐热性,同时还要注意太阳巨大引力的影响。
所以如果想要探测水星,首先我们发射的探测器要多携带一部分燃料,主要用于抵抗太阳引力,对于长途跋涉的探测器而言,多携带一公斤的燃料都是一种挑战。
因此这就导致探测水星的成本无形中被提高了很多。
所以人类在年水手10号飞越水星的任务完成之后,直到年,才向水星发射了第二颗探测器,也就是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。
这颗探测器经过六年半的飞行,才到达水星轨道,对它的化学成分,地质学和磁场等进行研究。
当然,这一次的探测也让人类对水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,此次探测历时近四年,探测器为人类传回了上千张水星表面的照片,尤其水星表面的陨石坑,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。
其中以神秘的阿波罗多罗斯陨石坑和周围的万神殿槽沟最为出名。
有科学家猜测可能是火山活动造成的结果,但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结论。
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,人类在年再一次向水星发射了一颗探测器,名为比皮科伦坡,它将在年左右抵达水星,届时也许会揭开更多关于水星的神秘面纱。
同时也将会给我们解答更多有关水星的未解之谜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f/6616.html